開平碉樓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碉楼和建有碉楼的村落聞名于世,位於廣東省江门市開平的鄉村地方,現存碉樓有1833幢。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四处提名地。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颱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自明朝以来,由于水患和匪患的缘故,开平当地就已有民众开始修建碉楼。但直至鸦片战争之前,碉楼数量都还不多。

19世纪中期,随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大开发,包括淘金热潮和修建铁路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加之开平地区“土客械斗”盛行,人民生存状况恶化,大量农民开始迁往美洲,进而产生了大量开平籍的旅美和旅加华工。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开始实行排华政策,其相关规定迫使华工纷纷回乡买地、建房和娶亲。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美国、加拿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华工的收入和汇回开平的侨汇明显增加,为开平碉楼的大量修建创造了经济条件。1900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造碉楼1648座,占总数的89.9%;特别是1921年至1931年,共建造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此外,由于开平地方土匪众多,加之民国战乱频繁,经常有土匪抢劫发生,从1912年至1926年,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因此,具有防涝防匪之用的碉楼受到了华侨青睐,得以大量修建,最多时达3000多座。

1940年代,随着美国和加拿大对华移民限制的放开,侨眷大量移民与家人团聚,碉楼的兴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开平最后兴建的一座碉楼——赤坎镇两堡村委会新塘村健庐建于1949年。资料显示,1943年至1949年,开平仅建造碉楼7座,占总数的0.3%。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四種。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更是千姿百態,讓人嘆為觀止。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國外(特別是歐洲大陸)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而大多數碉樓既有這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又有那個國家的藝術特點,很難具體界定。北京大學博士後張國雄先生在《開平碉樓與民居》一文中對此作了精闢的闡述。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里。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挑台敞廊,第5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歷史上為古宅鄉的方氏民眾防備北面馬岡一帶的土匪襲擊起到了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


日昇樓與翼雲樓

日昇樓與翼雲樓位於赤水鎮大同村村口,始建於1926年,屬於私人建造的用於防匪、居住的碉樓。兩樓並排而立、相互依偎,數十載的風雨侵蝕使之留下斑斑痕跡。該樓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雁平樓

位於百合鎮齊塘村委會河帶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華僑為防止匪盜而興建,耗資三萬雙毫。因其是當地最高的建築,號稱與天際飛雁齊平,故名“雁平樓”。


適廬

位於百合鎮厚山村委會蝦邊村村中,建於20世紀二十年代,是開平第一個農會――蝦邊農會及中共地方黨組織的活動據點。該樓的標準層3層,頂部亭閣2層,第4層正面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個“燕子窩”,窩內均設有槍眼。頂層為歐洲城堡式。適廬古色古香,堪稱“三合土”碉樓的代表作。


自力村碉樓群

自力村隸屬開平市塘口鎮,東距開平市區12 公里,是由安和里(俗稱犁頭咀)、合安里(俗稱新村)和永安里(俗稱黃泥嶺)三條方姓自然村組成。清道光十七年( 1837 年)犁頭咀首先立村。該村民居格局與周圍自然環境協調一致,村落佈局為零星狀。

立村之初,該村只有兩間民居,周圍均是農田,後購田者漸多,又陸續興建了一些民居。鴉片戰爭後,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需要大批的勞力,來華招募勞工,開邑地區很多人離鄉別井,到國外謀生, 自力村人也是這個時期開始旅居海外。以後一個帶一個,旅外者眾。他們賺了錢,便紛紛回來購田置業,爾後又返回國外,如此循環往復。 20 世紀20 年代間,因土匪猖獗、洪澇頻繁等原因,一些華僑、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積蓄興建碉樓和居廬。這些碉樓和居廬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願而命名。碉樓的樓身高大,多為四五層,其中標準層二至三層。牆體的結構,有鋼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磚的,門、窗皆為較厚鐵板所造。建築材料除青磚是樓岡產的外,鐵枝、鐵板、水泥等均是從外國進口的。碉樓的上部結構有四面懸挑、四角懸挑、正面懸挑、後面懸挑。建築風格方面,很多帶有外國的建築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為了防禦土匪劫掠,碉樓一般都設有槍眼,先是配置鵝卵石、鹼水、水槍等工具,後又有華僑從外國購回槍械。配置水槍的目的是,因水槍裡裝有鹼水,當土匪靠近樓體時噴射匪徒的眼睛,使其喪失戰鬥力,知難而退。為了增強自衛能力,很多婦女都學會開槍射擊。這些碉樓,有的是根據建樓者從外國帶回的圖紙所建,有些則沒有圖紙,只是出於樓主的心裁。樓的基礎慣用三星錘打入松樁。打好樁後,為不受天氣的影響,方便施工,一般都搭一個又高又大的葵篷,將整個工地蓋著。建樓“泥水工”二三十人,以當地人居多。 “泥水”師傅一天的工錢約六毫子(三個雙毫),雜工為四毫子(兩個雙毫)。

該村現存15 座碉樓,依建築年代先後為:龍勝樓( 1917 年)、養閒別墅( 1919 年)、球安居廬( 1920 年)、雲幻樓( 1921 年)、居安樓( 1922年)、耀光別墅( 1923 年)、竹林樓( 1924 年)、振安樓( 1924 年)、銘石樓( 1925 年)、安廬( 1926 年)、逸農樓( 1929 年)、葉生居廬( 1930 年)、官生居廬( 1934 年)、瀾生居廬( 1935 年)、湛廬( 1948 年)。最精美的碉樓是銘石樓。該樓高6 層,首層為廳房, 2 ~ 4 層為居室,第5 層為祭祖場所和柱廊、四角懸挑塔樓,第6 層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家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自力村碉樓建築精美,保存完好,佈局和諧,錯落有致,四周良田萬頃,稻香陣陣,踏著田間小道,穿過綠樹修竹直入村內,頓生世外桃源之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