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广府戏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

粤剧的历史渊源和形成发展,积淀深厚,既继承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地人组织的戏班演出,在不断吸收来的戈阳、昆山、梆子、皮黄等剧种声腔的基础上,还积极汲取流行于广东民间的俗乐和本地土戏唱腔等艺术营养,使其地方性日益增强,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浓郁岭南韵味和鲜明风格特色的粤剧。

粤剧溯源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统年间,佛山人以演戏助威,阻止了黄萧对佛山的进攻。据明代《霍氏族谱》记载,当时戏剧在佛山已相当流行。明万历年间,佛山出现了粤剧第一个行业组织琼花会馆。本地班常乘专用船只赴乡村演出,称为红船班。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佛山率粤剧艺人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经邝新华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粤剧同仁的新组织八和会馆。

粤剧发展

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才,粤剧艺人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觉先)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到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粤剧名伶

清末民初,粤剧名伶辈出,武生有新华、靓荣,小武有周瑜林,花旦有陈非侬、千里驹,小生有白驹荣,丑生有蛇仔利等。现代名伶有马师曾、薛觉先、廖侠怀、桂名扬、红线女、白玉堂、靓次伯、上海妹、新马师曾、关德兴、何非凡、芳艳芬等,还有罗品超、文觉非、靓少佳、吕玉郎、罗家宝、陈笑风、梁荫棠、林小群、杨镜波、黄泡养、小武清、李名扬、靓元亨、梁醒波、朱秀英等。目前仍活跃在舞台的郑培英、彭炽权、倪惠英、冯刚毅、丁凡等。

艺术特点

粤剧艺术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著名剧作家田汉将粤剧表演艺术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丰富优美的唱腔,独特瑰丽的服装、脸谱;吸收了本土艺术八音、木鱼、粤讴的音乐;别具一格的粤剧例戏;精美见称的舞台布景,无不彰显岭南文化特有色彩。多达11360个的剧目更堪称世界之最。

粤剧影响

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把粤剧传播到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已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粤剧还通过创世界纪录的逾千部戏曲片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