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香港譯作「Hong Kong」?

香港的主流粵語口音,以省城西關音為宗。由是觀之,「香港」似應譯作「Heong (或Heung) Kong」。但自開埠以來一直譯作「Hong Kong」,毫無爭拗。即使九七後亦無須轉譯「Xiang Gang」。何解?

其實「Hong Kong」,乃出自粵語的疍家口音。蜑, 文讀「但」,白讀「鄧」,散居華南水域,有獨特風俗。但從未被被列為獨立民系而與廣府,客家,潮籍並列。原因之一系其講粵語,即使口音不同。

以「香」字韻母為例, 西關音讀雙元音後鼻韻「eong」, 而蜑家音僅為單元音後鼻韻「ong」。 是故蜑家音「香」「康」不分。 1840年,時香港僅為一漁村,蜑家人居之。 英人登岸,

問「此為何處?」 得到蜑家口音答復: HONG GONG。於是乎英人照録 (「港」字録作清音「k」)。二十世紀初廣九鐵路建成,大量西關人士移居香港,奠定今日香港之主流口音。但一來譯音拼寫已定,二來當時普羅大眾學識寫中文字已相當威水,英文是統治者的事,而通英文之西關來者亦可能覺得無謂與統治者玩英文版「正字正確」的遊戲,對譯作「Hong Kong」無甚感覺。是故「Hong Kong」沿用至今,並順利坐直通車通過九七。

蜑家音「香」「康」不分。同理,「兩」「朗」不分。四九年前番禺有一猛人(若貶稱,則「惡霸」。)花名喚作「李朗雞」,人稱「市橋皇帝」。李為蜑家人士,嗜賭,但有度。每次落注均為兩個銀元。而粵語中稱「兩元」為「兩文(蚊)雞」,簡稱「兩雞」。李落注時同時高呼注碼「兩雞」! 奈何其他賭客聽成「朗雞」,於是乎以綽號「朗雞」贈之。 久而久之,綽號日漸傳開,其真名反而知者不多矣。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