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葛” 的由來
其實,”杯葛”是英文BOYCOTT 的譯音,意思即係”反抗和抵制”,唔講你唔知,此BOYCOTT 原來系一個人名,佢全名叫做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生於1832年,死於1897年,系北愛爾蘭一個惡漢,專替貴族大地主等收租,手段兇殘,專逼害那些窮困的佃戶,一遇到冇錢交租嘅,就會諸多逼害。
於是,呢班佃戶一呼百應,聯合起來對付逼害者。杯葛打唔過佢地,惟有落荒而逃,自始面目無光,備受困擾痛苦而死。愛爾蘭佃戶今次打勝仗,轟動一時,影響很大。此後但凡抵製或斷絕關係,成為政治經濟鬥爭手段,就以此位愛爾蘭收租佬的姓氏命名,叫做”杯葛”也。
“大耳窿” 嘅由來
原來開阜初,香港洋人印(度)人大集會,而放貴利的多數係”白頭摩羅”,這些”摩羅差”戴白頭巾,所以人人都叫佢地做”白頭摩羅” 。白頭摩羅扮相古怪,愛戴一隻大如銅元的耳環,所以耳朵要穿個耳洞,港人覺得可憎,稱他們為”大耳窿”。
不過,還有一個說法,當時放貴利,都是放小額款項如三幾角錢,給勞苦大眾,為使人們知到他們有錢借,便把一個銀元塞在耳朵的耳窿,作為記號,令人認得。
“一蚊雞” 嘅由來
原來我地所講嘅”一蚊雞”係與塘西風月扯上關係;話說去塘西召妓,初步手續先寫一張”花紙”,而格式亦有一定,先寫自己名號(以幾多自稱),中間寫妓女名字,最後一行寫妓院名稱。
寫好之後,便交由酒樓雜役帶去妓院,那些阿姑接到”花紙”,便應召”出局”。妓女每次局票收一元,而省港人士向來稱妓女為”雞”,既然一元召得一”雞”,後來就索性稱一元做”一蚊雞”。
順帶一提,這一元只是陪酒談笑而已,屬”體面上”的手續,如果飲客要有更進一步的行動,還要花很多很多錢,這”一蚊雞”只係美夢嘅開始!
“十三點” 嘅由來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 “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鐘”,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當然係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
所以,<<十三點>>就係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